为什么很多古诗也不合格律(李白诗经常不合格律)

btru685W4432024-04-04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为什么很多古诗也不合格律的一些知识点,和李白诗经常不合格律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李白诗经常不合格律

古诗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分。近体诗又称格律诗,始于唐代,在近体诗之前的古体诗都是不要求平仄格律的。在李白那个时候,古体诗还没有完全衰落,近体诗还没有达到巅峰,出现古体诗和近体诗并行的局面。李白最擅长的歌行体就属于古体诗。古体诗束缚少,近体诗束缚多,李白擅长古体(但也写过很不错的格律诗),杜甫擅长近体。古体诗不合格律很正常,因为古体诗本来就没有格律要求。╮(╯▽╰)╭

另:从外国学来的新诗(自由体诗)不同于近体,近体也不是近代的体裁,只是和古体诗相对来说萌发得更晚一点而已。

再另:个人认为,格律诗统一诗坛之后创作的不合格律的诗,写得好才能叫古体诗,写得差只能叫打油诗……

补充一下,古体诗不讲究平仄格律,但是也要讲究韵律。怕人误会了。

二、写诗词有固定的格律,不合律但押韵行吗

前两个是诗词的入门问题,但是的确有很多朋友感到疑惑。第三个问题要解答的话,需要分几种情况。老街用最简单的方式先说一下答案,然后再讲解为什么。

第一个问题,不一定,写词必须按照格律,写诗就不一定了,近体诗必须按照格律规则创作,古体诗不需要合律;第二个问题,也不一定,因为您以为的押韵未必是诗词要求的押韵;第三个问题,有几种原因,各有不同。按照顺序老街一个个详细解答一下。

一、写诗词必须依照格律吗?

我的答案是:不一定,因为写词必须按照格律,写诗就不一定了。旧体诗分两种,一种是近体诗,一种是古体诗,近体诗必须按照格律规则创作,但是古体诗不需要合律。

1、近体诗必须按照格律创作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有四句的绝句、八句的五律和七律、八句以上的排律。老街以前讲过很多近体诗的格律规则,简单说就是四种基本律句,按照对仗、黏连的要求组合,首句押韵可以用邻韵,2468等双数句一定用同一个韵部的字作韵脚。例如唐朝进士科考的五言排律,就是最标准的格律诗:

《省试湘灵鼓瑟》作者:钱起(唐)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考试的试帖诗关系到”政府公务员“的录取,这自然是最严格的诗体。钱起这首诗一共6联12句,押了6个韵。中间的2345联出句与对句必须对仗,联和联之间还要黏连(每一联的对句第2个字和下一联出句第2个字必须平仄一样)。例如【闻夷】是平声、【客调】是仄声、【音梧】又是平声、【芷水】又是仄声、【风终】又是平声,无论排律有多长,就这样一直循环下去。

格律诗的押韵必须是平声、还必须一个韵部,这首是【青】韵:灵、听、冥、馨、庭、青。如果押【庚】韵就是出律了,例如:庚更[更改]羹盲横[纵横]觥彭亨丁英.....虽然geng、qing今天读起来是押韵的,但是在古代【青】韵和【庚】韵是两个韵部,他们虽然是邻韵,但是除了第一句(如果押韵)外,是不能用混用的。

2、古体诗可以不合律只押韵

旧体诗分两种,一种是刚才说的近体诗,一种是古体诗,这种诗可以只押韵不讲究格律。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就是一首不合律只押韵的古体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体诗的押韵情况比较复杂,这部分留给第二个问题时再做详细解答。

3、填词必须依照格律

最早的词是依照曲调填词,词是歌词,都是用来唱的。后来曲谱遗失,明朝开始依照前人作品编撰词谱,于是填词渐渐变成了依谱填词。所以填词不是把字数填对能押韵这么简单,例如这首《浣溪沙》:

宿醉离愁慢髻鬟,六铢衣薄惹轻寒。慵红闷翠掩青鸾。

◎●⊙○◎●△◎○⊙●●○△⊙○◎●●○△

罗袜况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琅玕。骨香腰细更沈檀。

⊙●◎○○●●◎○⊙●●○△◎○⊙●●○△

这个词谱特别注明: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三句两平韵。任何一个词谱,对于字数、押韵、平仄的要求,都有自己的规则,缺一不可。所以说,填词必须按照格律。

先看平仄:“○”标平声“●”标仄声“⊙”标应平可仄“◎”标应仄可平“△”标平韵“▲”标仄韵“。

押韵呢,填词比较宽松,可以严格地采用诗韵,也可以用诗韵里的邻韵通押。今天我们作诗用《平水韵》,填词都依照《词林正韵》。

所以说写诗词必须依照格律吗?不一定,近体诗和词必须依照格律,古体诗不用。

二、不合律但押韵行吗?

不合律的诗只有一种,就是古体诗,例如李白《蜀道难》、杜甫《望岳》、白居易《长恨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等等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可以不合律,只需要押韵就行,但是古诗的押韵和我们现在唱歌时的押韵不一样,我分三个部分讲一下。

1、邻韵通押

古体诗押韵可以用领韵通押,例如近体诗不能混用的【青】韵、【庚】韵就可以通用了。下面这首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就是邻韵通押,使用了【青】韵和【庚】韵。

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亭【下平九青】

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冥【下平九青】

夜闻鼯鼠叫,昼聒泉壑声。◆声【下平八庚】

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泠。◆泠【下平九青】

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英【下平八庚】

.......略

2、仄韵

古体诗还可以用仄韵,【平上去入】中,【上去入】都是仄韵,例如《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唐)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押韵的是去、处,这两个字都属于【语】韵

3、换韵

古体诗还可以换韵例如白居易《长恨歌》:

蜀江水碧蜀山青,【下平九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下平八庚】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下平八庚】

天旋地转回龙驭,【去声六御】

至此踌躇不能去。【上声六语】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上声六语】

君臣相顾尽沾衣,【上平五微】

东望都门信马归。【上平五微】

需要注意的是,换韵是一组一组的换,例如以上举例《长恨歌》,前四句是一组,四句一组的第1句可以不押韵,第三句基本是不押韵的(也有句句押韵的诗),1、2、4邻韵通押,押【庚】和【青】韵;

接下来四句是一组,2、4句押【上声六语】:去、处。第一句是去声,诗中的押韵,去声和上声一般不通押的,【去声六御】严格说不算押韵,不过这首诗里还有一处上声和去声通押的例子,就勉强算押韵吧;

第三组是两句,要注意的是,两句一组的换韵,两句都必须要押韵:衣、归。

看了以上的说明,可能会觉得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同一组诗,如果押仄韵就要统一押仄韵,如果押平韵就要统一押平韵。除了个别的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很多三句一组,句句押韵)外,双数句一定要押韵。例如:

言师采药去,松下问童【子】,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虽然第1句和第4句押韵,但是第2句【子】、第4句【处】不押韵,这就不是旧体诗了。另外:

松下问童子,言师入霭【无】,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无、处,一个平声,一个仄声,还是不算押韵,这种押韵只能说是现代诗。

所以说不合律但押韵行吗?不一定,必须要学习旧体诗的押韵知识,仅仅以为读起来好像押韵是不行的。

三、为什么总有人批评不合律呢?

1、不格律却标示五律七律

有的朋友不懂诗词,自己写的不是格律诗,却要在题目上注明五律、七律,这种情况有人提醒是好事,至少让你知道了作格律诗是有要求的。

2、填词不符合格律

还有不少朋友以为填词就是把字数搞对了就行,所以也会被好心人提醒要依谱填词。

3、错误的提醒

有些朋友对于近体诗的拗救、孤平、三仄尾、鲤鱼翻波等不太熟悉,所以喜欢提醒别人不合律。例如李商隐的近体绝句《登乐游原》,第一句:仄仄仄仄仄,第二句救拗:平平平仄平。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朝的三仄尾(平平仄仄仄)、鲤鱼翻波(平平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在唐朝格律诗中应用的非常广泛,但是很多人以为三仄尾不是格律诗,其实初盛中晚唐有大量的三仄尾的格律诗:《从《题破山寺后禅院》说起唐诗中竟然有这么多的三仄尾》。

还有人认为绝句一定是近体诗,所以你写了一首古体绝句后,就会有人告诉你出律了。其实绝句早于格律诗出现,而且我们最熟悉的《唐诗三百首》中就有大量的古体绝句。

4、总有人喜欢批评别人

确实有些人喜欢点评别人,例如作者明明做的是古体诗,却偏偏有人来提醒你出律了。

结束语

以上三个问题回答完了,再简单重复一遍,1、近体诗和词必须依照格律规则;2、古体诗可以不需要依照格律规则,但是必须要依照规矩押韵;3、提醒你出律是因为你不懂律诗什么写,或者提醒你的人其实自己是半瓶醋。

三、诗词中用典故而不合格律的例子

郁达夫有句诗:“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意思是说,西湖之所以闻名遐迩,是因为有苏轼这样的大文豪写诗赞美它。而且苏轼在杭州任知州的时候,还疏浚西湖,挖泥筑堤,人们为了纪念他而将之命名为“苏堤”。其实,在武汉,还有一个东湖,风景也十分秀丽,但是比起西湖的人尽皆知,恐怕国人很少有人听说了。

这件事充分说明,名胜古迹都是需要文化加持的。中国的山非常多,泰山、庐山最出名,因为有杜甫李白这样的大诗人歌咏它们。自然风光如此,人文景观更是如此。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中国的四大名楼之一黄鹤楼。如果要给四大名楼排序,毫无疑问黄鹤楼当属第一,原因也很简单,历代文人骚客,为黄鹤楼留下的诗篇最多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崔颢的《黄鹤楼》: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真谛:念天地之悠悠

黄鹤楼的传说版本很多,流传比较广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此乘鹤登仙;一是说有一位仙人子安曾驾黄鹤过黄鹤山(即蛇山),遂建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并不费解,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白白地留下这座黄鹤楼。这里的“空”有人翻译为空荡荡,其实是不准确的,黄鹤楼登临的人很多,不可能是一座空楼。崔颢在这里的意思是说,仙人已经去了,能载人成仙的黄鹤也已经去了,这里只留下了一座没有了仙气的楼罢了。只有作如是观,我们才能够领悟,崔颢这两句不只是对传说的简单复述,而是表达的一种怅然若失的流逝感。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如果仅从复述传说的角度看,这两句简直显得有些啰嗦。但是崔颢就是有意要将之加以重复,来进一步强调这种时空的流逝感。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大唐气象,人们仰观宇宙,俯察众生,在繁华盛世的牵引下,雄心勃勃,却又在盛世繁华的笼罩下,忽然感到个人的渺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才是崔颢这首诗最好的注脚。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汉阳树,历历在目,鹦鹉洲,芳草正盛,这些景物,不定睛去看,又怎么能够注意到?人登高必远眺,远眺则目光难以聚焦。崔颢在此一反常态,则正是缘于他由黄鹤楼传说而引起的巨大流逝感,他努力地想要

关于为什么很多古诗也不合格律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