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哪句诗描写的是春季的景色(以下哪句诗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

btru685W4432024-04-20

一、下列哪句诗描写的是春天景色

千里莺啼绿映红。

千里莺啼绿映红是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的诗句,此句描绘了江南的美好春景,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作品原文: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江南春》赏析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千里莺啼”,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只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

二、以下哪句诗是描写春天的景色

以下哪句诗是描写春天的景色(A)

A、千里莺啼绿映红

B、稻花香里说丰年

在万物萌发、花朵绽放、生机勃勃的浪漫季节里,人们的心情也显得格外愉悦,创作的心情大好。因此古代诗人们以春天为背景写出了许多作品,他们会借助春天的景象来表达自己对于生命和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在“千里莺啼绿映红”和“稻花香里说丰年”中,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是“千里莺啼绿映红”。

“千里莺啼绿映红”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这首诗对景色的描写极为精细,通过“绿映红”等具体的形象来展现江南春天的盛景,将春天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蕴含着对江南文化、民俗和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赞美。

“稻花香里说丰年”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这首诗时,词人被弹劾罢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这首词表达了他对平淡生活的感悟与领悟,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恩。

其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形象地描绘了稻花的清香,寓意着收获的丰硕。这首词言简意赅、含蓄深远,既有个人情感体验,也反映了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精神。

三、以下哪句诗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

下列哪句诗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B)。

A.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B.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C.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分享如下: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译文: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赏析:“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译文: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

赏析: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赏析: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前后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4、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译文: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赏析: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

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译文:天街上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

赏析: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第二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远有近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四、二年级((春晓))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什么的景色

《春晓》这首诗描写的是春雨过后早晨的景色。

原文

春晓

孟浩然

春晓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释义

春日酣梦不知不觉到了早晨,

到处都是鸟儿明快的啼叫声。

想起夜里的那阵阵风雨声,

感叹不知多少花儿零落在庭院。

拓展资料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