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诗歌特点 林徽因诗的特点是什么

btru685W4432024-04-15

一、林徽因的诗的特点***林徽因诗的特点是什么

1、林徽因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位极富个性,“艺术上渐臻于炉火纯青的女诗人”。她作为后期新月诗派的一位诗人,尽管是在新月诗派渐近烟消云散之时开始写诗,然而,她的诗歌创作无疑受到了这流派的影响。

2、因此,林徽因的诗歌同样具有新月诗派倡导的音乐美和建筑美的特点,在诗歌格律化追求上具有许多契合之处。但同时,林徽因的诗歌在音尺、脚韵、诗节、诗行、平仄等方面体现出来的格律特点又是比较自由灵活的。

3、她的诗歌在追求格律的同时又不失清莹温婉、和悦流畅之美,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林徽因的文学风格

林徽因文学创作具有着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古典主义三者的交织融合,作品的语言典雅、理智、婉丽.她的诗篇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却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林徽因(1904—1955),出生于杭州,祖籍福州,是林觉民的堂侄女。1921年开始发表新诗,并对现代绘画、雕塑和戏剧有着特殊的偏爱,1923年加入新月社,成为重要的成员与组织者。林徽因的文学创作,有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等,她的散文数量不多,但风格独特,如《悼志摩》、《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行文简洁,文字活泼,知识性强。她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她的诗作融入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惟美派的一些表现手法,格律自由,讲究音乐美,感情丰富,像《秋天,这个秋天》,《你是人间四月天》等。林徽因的影响,还在于她在30年代曾是“太太客厅”艺术沙龙的主持人,她不仅用她的作品,而且用她的魅力,在青年中,在学界,在社会上产生影响。

三、林徽因是什么诗派

林徽因是新月诗派的诗人。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清华大学教授,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的审美特点:

1、绘画美。

在音乐美的流动中,诗歌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开篇“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爱的宣告,“四月天”这一富有灵感梦幻温暖的意象,首先给予读者以丰富的遐想和视觉感染力。

紧接着是“云烟”、“星子”、“细雨”、“百花”、“月圆”等典型性意象的自然组合,这样五个诗意的画面也映入我们的眼帘,依次是“春光风舞图”、“风烟星语图”、“月夜花开图”、“雪后新绿图”和“花开燕语图”。

诗人的情感也随着画卷进一步地自然流露,实现情与景的完全交融,形成诗中有画的审美风貌。

2、建筑美。

诗歌一共分为5节,每节3句,全诗的字数和句式,匀整而和谐,从诗形上是典型的传统格律诗,具有类似建筑物外形的美感,即诗歌视觉上的“句的匀齐”。

林徽因善于借鉴建筑艺术的技巧,运用语言的符号组合形成富有视觉感染力的外在几何形态,进而引发读者的想像和审美心理,这种特有的建筑审美观反映在林徽因诗歌创作上,是大量建筑意象的运用,实现诗歌与建筑两种艺术的完美融合。

“在梁间呢喃”选取了房梁这一意象,实现语言与建筑意象的和谐组合,形成诗歌建筑的美。

3、音乐美。

在整齐的诗形中又富含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诗歌的韵式变化和句式变化而带来诗节内在形式的多样化。如诗歌的第一节就是押韵,这就造成整首诗歌错落有致,朗朗上口,具有内在的流动力量。

但这种押韵,又随着诗人的感情起伏和内容的变化而自然形成。这样,语言的节奏也与诗人的思想感情作品内容相协调,音乐美也就自然而然的散发出来。梁从诫谈到林徽因诗的韵律时说:“她的诗歌不满足于单一的表达形式,力求创新和变化。”

例如,诗歌的第三节。句式发生变化,由“你是„„”变成了“„„你是”,这就避免了表达上的单一和呆板,富有跳跃感和音乐性,充满了四月天的生命律动。这样诗歌流动的内在情感也就跃然于纸上。

诗人的内在情绪巧妙地融入富有音乐质感的诗歌中,使得全诗充满了音乐之美。

四、林徽因诗的特点是什么

林徽因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位极富个性,“艺术上渐臻于炉火纯青的女诗人”。她作为后期新月诗派的一位诗人,尽管是在新月诗派渐近烟消云散之时开始写诗,然而,她的诗歌创作无疑受到了这流派的影响。因此,林徽因的诗歌同样具有新月诗派倡导的音乐美和建筑美的特点,在诗歌格律化追求上具有许多契合之处。但同时,林徽因的诗歌在音尺、脚韵、诗节、诗行、平仄等方面体现出来的格律特点又是比较自由灵活的。她的诗歌在追求格律的同时又不失清莹温婉、和悦流畅之美,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林徽因诗中呈现出来的格律追求并非僵硬呆板,而是十分圆润协畅。她不拘泥于固定的诗格、音尺以及每行的字数,而更多的是像徐志摩那样以原动的诗意、诗感为驱策,几近于直觉式地使情绪与诗的内在音节和律动交汇谐同,因而从林诗中流露出来的是轻巧、自在、活泼的韵味,而绝少刻意雕琢的痕迹。既使人体味到了心灵上的美感,又不失视觉上的享受,显示了其细致独到的艺术动力。

相关文章